张瑞道:危机之下化肥企业如何寻找突围之路(一)

分享到:


时间:  2018-08-24 浏览人数:  13

摘要:

2016年经济整体下滑,2016年到处危机重重,2016年化肥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变。

国家政策方面。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其中规定: “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


” 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从这些条文中可以看出,国家为了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从政策上对化肥的总体使用量上进行控制,即化肥不能无节制地大量增加使用,这样一来,我国化肥的整体使用量这块蛋糕就给定死了,把蛋糕做大的路子行不通了,各个厂家只有拼了老命在这块固定的蛋糕里抢食自己的那一口。从政策层面看,市场的总体增量已成为不可能。


生产供应方面。截至2014年12月份,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生产许可证的复合肥企业已达5000多家,80%为私营企业,总产能超过2亿吨,但实际产量仅6500万吨,约有7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据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尿素开工率基本维持在75%上下;磷酸二铵开工率在60%左右;磷酸一铵以及复合肥的开工率不到50%,其中复合肥6月开工率最低为38%左右。从化肥的生产供应来看,产能严重过剩,供给侧改革,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迫在眉捷。

粮食价格方面。2016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3元、138元和155元,早籼稻比2015年下调2元,中晚籼稻、粳稻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2016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玉米收购价,在2016/17年度玉米收购价格再下调10%,至每吨1800元。此前2015/16年度(10月到次年9月)玉米收购价格调低10%。

大白菜生产基地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宝莲寺镇崇召村,2015年该村种植大白菜3500多亩,按照亩产5000多公斤计算,全村有1700多万公斤白菜,尽管大白菜的地头收购价降至每公斤0.3元,销售情况仍不理想。可见,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无序,种植收益并不理想。 

综上所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产业升级发展的促进下,在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下,我国化肥产业正面临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变革升级的阵痛,行业中的各大化肥厂家都试图在困境中努力拼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未来化肥企业发展路在何方?南方略咨询认为抓住产业发展趋势,就有机会获取成功:

 

产品精准化。

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是化肥产品未来发展的终极方向。化肥产品将遵循通用肥→作肥专用肥→作物土壤专用肥的轨迹演变发展,一包肥打天下的时代将一去不返。

我国土地幅远辽阔,平原与丘陵,南方与北方各个地区的土壤结构、土壤PH值都大不相同,比如海南、西双版纳的砖红壤,土层深厚,质地黏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广西、广东南部的赤红壤,土展深厚,质地黏重,肥力差,呈酸性;长江以南大部分区域及四川盆地的红壤和黄壤,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淋溶作用较强,钾、钠、钙、镁积存少,铁铝含量多;秦岭、淮河及长江下游地带的黄棕壤,土壤具有富铝化和棕壤粘化的特点,呈弱酸性,自然肥力比较高;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棕壤,土层较深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众所周知,不同区域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肥力,而土壤的土壤肥力决定了作物生长的营养供应是否合理和充分,同时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不相同,其对养分的需求也不相同,比如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锰、钼、锌、铜等)。其中,碳、氢、氧约占小麦植株干重的90%以上,主要从空气和水中吸收。氮和其它元素的含量不足5%,主要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又如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对养分的需求量以氮素最多,钾次之,磷居第三位。一般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5千克、五氧化二磷1.2千克,氧化钾2.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48:0.8。

而目前的化肥企业大部分是在做通用肥(即用于所有作物和地区的肥料)或者按作物定肥,比如说水稻专用肥,小麦专用肥,玉米专用肥。而真正能够根据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养分需求规律相结合来生产和施肥的企业几乎还没有。

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未来能满足区域性土壤特性与种植作物需求的肥料将成为市场的宠儿。化肥产品将从作物精准向土壤精准发展,最终形成针对专一作物加专一土壤的个性化肥料产品,从而实现施肥的精准化。

 

渠道扁平化。

目前化肥行业的渠道从厂家到一级经销商再到零售商,或直供农户,或厂家直销到零售商,及网络销售等多种形式并存。各大厂家为了抢夺市场,价格无疑是不可避免的一战,化肥产品不是奢侈品,不管是高价还中低价产品企业,都同样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压力,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环保生产投入成本增加,物流装卸费用等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厂家为了保住利润,必须进行成本转移消化而被迫减少渠道中间环节来减少整个产业链条费用,生产厂家必须进一步进行渠道扁平化操作。

渠道发展从厂家→国代→省代→县代→终端店→农户,发展到厂家→县代→终端店→农户,再发展到厂家→终端店→农户,最后发展为厂家→农户的渠道模式,最终的渠道形式就是厂家与农场(未来,农场将取代传统的农户分散种植)对接,没有中间渠道商的存在(有优势资源的现有渠道商将会融入到厂家的服务体系中去,而没有农户资源的渠道商将会被淘汰出局)。

同时,未来以用定产将是趋势,哪里用肥就在哪里生产,大厂家特别针对用肥大区的中小型生产基地将会不断增多,这主要是受运输半径的影响(即在一定的运输条件下,某种交通运输方式能够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的运输,有实力的生产厂家为了尽量缩小运输半径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将会加快进行并购与整合,现有的生产模式将会得到改变。

 

服务专业化。

企业的竞争大致会经历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渠道竞争——服务竞争——管理竞争——品牌竞争——文化竞争等竞争阶段,而从众多化肥企业的现状来看,还处于渠道竞争转向服务竞争的阶段(做广告不代表品牌)。而服务的竞争,将是针对化肥生产厂家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的服务,特别是对化肥的用户即农户的服务,对农户农场主服务的意义与价值将更加突出。

从肥料的行业特点分析来看,决定肥料本身价值的是肥效,而要实现肥效最大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肥料本身的营养成分是否符合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需求,也就是肥的肥效是否过硬。二是施肥的方法是否得当,包括需要什么养分的土壤用什么样的肥;针对作物的发芽期、小叶期、大叶期、开花期、成熟期等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的科学施肥,也就是肥效的实现方式是否正确。

好的肥料还得有正确的施肥方法才能保障和达到用肥的效果,而目前我国农户整体种植水平较低,种植专业知识不够,造成农户对肥料肥效认识与放肥技术的匮乏,化肥厂家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种植专业服务从正确施肥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服务来提高和实现产品价值。

目前大家都在谈农化服务,农化服务也谈了很多年,但是真正专业化规范化持续地在做的少之又少。这可能是多年的市场环境所造成的。大量的散户种植,对种植收益关心度下降,(但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规模化、工业化种植将会越来越多);我国大部分的生产厂家的销售人员、经销商、终端商都呈现老龄化,文化水平偏低的特点;再加上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农化服务的专业水平就更低,整个农业技术服务人才的严重不足也导致化肥企业要做好农化服务力不从心。

但也正是如此,化肥市场的竞争对服务竞争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服务的专业化要求更高,服务的竞争才会更有价值,谁做好了,谁就能抓住市场。因而,未来服务的竞争不只是简单的进行化肥的生产与销售,而是形成测土、用肥配方、生产、销售、物流、施肥的“用肥一条龙解决方案”服务商。甚至发展为作物种植解决方案提供商或农业综合服务商。

 

产业一体化。

从化肥在农业种植的产业链来看,从肥料→土壤→种植→农产品→食品的全链条看,化肥厂商与农场的关系将不断融合,由原有的松散的肥料交易关系发展为紧密的产业服务合作关系,化肥企业为了帮助农户(农场主)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将会站在全产业链的高度来进行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消费者的深度研究,化肥企业不只是生产销售化肥,而是要从化肥使用的最终决定者进行深度研究,笔者认为决定化肥使用的不是农户(农场主)而是农产品消费者,因为农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态度决定了农产品价值和价格,而农产品的价格决定着农民的种植意愿,也就是决定了种植行为,而种植行为决定用肥),比如说当大家都喜欢吃湖北仙桃的花生时,消费需求旺盛,农户种花生有利可图,于是就更多人家种花生,种植面积增加,花生用肥增加,带来销售肥料的机会;而当消费者不喜欢吃湖北仙桃花生时,就会出现产品滞销,农户收益下降,种植意愿减弱,种植面积减少,花生用肥下降。化肥企业通过对消费者的深度研究来把握用肥市场趋势,甚至化肥企业将会与农场、农产品销售商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产业链条化、一体化格局,即从农产品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农业生产种植——到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从而实现产业链规模化效益。

中国拥有14亿人口,拥有宠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我国是农业大国,未来也将会成会农业强国,在农业产业链中有眼光的企业,绝对不会放弃这一座无比巨大的金矿。

  狭路相逢,智者胜,未来化肥产业从产品形态,渠道形态,服务形态,产业形态方面产生巨大变化,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若能着眼未来,提前布局,就有机会率先突围,捷足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