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咨询 | 从品类王者跌入深渊!烧掉100亿广告费,溜溜梅为何换不来生存?

分享到:


时间:  2025-10-10 浏览人数:  0

摘要:
  每一个中国企业老板都渴望如阿里般基业长青,都梦想找到那条穿越经济周期的增长曲线。溜溜梅的故事,无疑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它完美演绎了在流量红利期,“一招鲜”式的爆发增长可以创造奇迹;但更残酷地揭示了,缺乏系统性战略和组织能力支撑的增长,最终只会将企业推向危机的深渊。
  
  溜溜梅今日面临的资金与上市困境,绝非偶发的资本变动,而是战略定位失衡、营销模式固化和价值链管理失效等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对于正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企业高管和老板们来说,深入剖析溜溜梅的“虚胖式”增长,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宝贵一课。
  
  十年前,一句“你没事吧?”让溜溜梅伴随着杨幂的笑容席卷大街小巷。这个曾经靠50元起家的品牌,一度创下年销百亿的神话,如今却陷入现金流不足5000万的困境。这场从巅峰到谷底的坠落,折射出无数中国企业在流量时代的集体迷茫。
  
  溜溜梅的成功始于对市场空白的精准捕捉。创始人杨帆发现青梅这一细分品类在国内市场的潜力,率先打造出标准化包装的休闲零食。更难得的是,他敢于在品牌初期就投入巨资邀请顶流明星代言——2013年的杨幂正是如日中天。这种“明星+魔性广告”的组合拳确实立竿见影:销售额从5亿飙升至百亿只用了两年时间。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过度依赖营销的副作用很快显现。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间,溜溜梅在广告和明星代言上的投入高达数百亿元,这意味着每收入1元,就要掏出近0.8元用于营销。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投入,让企业陷入了“不投广告没销量,投广告没利润”的两难境地。
  
  更致命的是,在营销光环的掩盖下,企业的内在问题被长期忽视。产品线盲目扩张,从梅子延伸到芒果干、坚果等多个品类,却未能打造出第二个爆款;渠道建设停滞不前,过度依赖传统商超渠道,错过了社交电商的黄金发展期;供应链管理粗放,生产基地集中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
  
  资本的双刃剑在这一过程中愈发锋利。为维持高额营销投入,溜溜梅不断寻求融资,却陷入了对赌协议的陷阱。投资方要求的业绩承诺,迫使企业不断通过压货等短期行为美化数据,最终反噬渠道健康。三次冲击IPO未果,不仅消耗了大量管理精力,更暴露了企业在公司治理和财务模型上的缺陷。
  
  在这个关键节点,企业最需要的是重新审视战略定位。可惜的是,管理层依然执着于通过更大规模的营销投入来挽回颓势,陷入了典型的“投入增长”陷阱。事实上,当企业的营销费用增速持续高于营收增速时,往往意味着商业模式出现了根本性问题。
  
  溜溜梅的案例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同样在流量浪潮中起伏的企业。有的品牌靠一场直播带货一夜爆红,却因供应链跟不上而瞬间崩塌;有的企业重金押注明星代言,最后发现只是在为明星和平台打工。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流量可以带来短暂的繁荣,但绝不可能替代企业的内在价值建设。
  
  在南方略服务的客户中,我们见过太多类似的故事。一家休闲食品企业曾常年将30%以上的营收投入营销,利润微薄如纸。通过我们的“营销效率重构”方案,首先帮助企业识别出无效营销支出,重新分配资源;其次构建用户数据中台,将流量转化为资产;最后优化产品结构,聚焦核心品类。三年时间,该企业在营销费用降低40%的情况下,实现了利润翻番。
  
  溜溜梅的故事尚未终结,但它留给企业界的思考已经足够深刻:在这个充斥着流量诱惑的时代,比追逐热点更重要的是守住经营的本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一次爆红的营销,而是产品、渠道、供应链、组织的系统能力建设。
  
  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增长焦虑的企业家来说,或许该暂时放下对流量的盲目追逐,先回答几个基本问题:我的产品是否真的创造了独特价值?我的用户是否愿意主动为我传播?我的商业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毕竟,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唯有坚守经营本质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实现真正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