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茂:借鉴华为组织活力——5条“柔性升级”法则,破解战略与组织脱节难题

分享到:


时间:  2025-10-13 浏览人数:  0

摘要:
  华为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时刻能够看到产业的机会(这是非常伟大的),看到机会以后它能够抓住机会,且最后能够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这更伟大);
  
  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就是在它没有看到战略机会,或者当时对战略机会判断失误了,在它醒悟后,能够改变战略,在后面去追它也能够成功,它还能扳回来。为什么?华为自己总结了两句话,就是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第一条是保证战略方向是大致正确的;第二条其实更重要,就是组织充满活力,保障了战略正确的时候能够战略落地,战略不正确的时候还能把战略又修正回来。
  
  因为,在华为,战略规划有两条线,一是业务规划线,二是组织能力建设线。我们今天就聊聊企业增长战略在组织端落地的情况。
  
  一、组织层面战略落地的方法论
  
  企业增长战略在组织端落地的核心,是解决 “组织能力与增长战略不匹配” 的问题 —— 即便资源到位、业务方向清晰,若组织架构僵化、人才能力不足、文化理念脱节,增长战略仍会 “悬空”。
  
  结合中国十大营销咨询公司南方略24年服务客户的实践经验(更多地关注的 是“非颠覆性、渐进式增长” 场景),我们总结出5 条适配多数企业的组织端落地方法论,核心逻辑是 “在现有组织基础上做‘柔性升级’,而非颠覆性重构”:
  
  1、架构适配:从 “固化层级” 到 “战略导向的柔性架构”
  
  渐进式增长不需要 “推倒重来” 的架构变革,而是通过 “局部调整 + 流程优化”,让组织更灵活地响应增长需求:建立 “战略适配的柔性单元”、简化 “增长相关的决策流程”、明确 “部门协同的责任边界”
  
  2、人才适配:从 “岗位匹配” 到 “增长能力匹配”
  
  组织的核心是 “人”,渐进式增长的人才落地,关键是 “激活现有人才的增长能力”,而非依赖外部高端人才引进:搭建 “增长导向的能力模型”、用 “内部挖潜 + 轻量化培养” 补能力缺口、建立 “人才 - 任务的动态匹配机制”。
  
  3、文化适配:从 “理念灌输” 到 “增长行为的渗透”
  
  “增长文化” 不是喊口号,而是通过 “小机制、强反馈” 让员工形成 “主动为增长做事” 的习惯,适配渐进式增长的低调需求:用 “微小胜利” 强化增长信心、鼓励 “低成本试错” 的行为、将 “增长意识” 融入日常动作。
  
  4、协同适配:从 “部门割裂” 到 “增长目标下的跨部门联动”
  
  渐进式增长常因 “部门各管一摊” 受阻(如销售要促销、生产说产能不足),需通过 “轻量机制” 打破壁垒,而非重构协作体系:建立 “增长目标共担” 机制、用 “高频轻量沟通” 替代 “低效会议”、设立 “跨部门协调人” 角色。
  
  5、绩效适配:从 “任务考核” 到 “增长贡献导向的激励”
  
  绩效激励是组织落地增长的 “指挥棒”,渐进式增长需避免 “只考核短期业绩”,而是兼顾 “基础任务” 与 “增长贡献”:设计 “双维度绩效指标”、激励 “过程性增长行为”、绩效复盘 “聚焦改进” 而非 “追责”。
  
  二、案例深度解析:组织端落地的关键逻辑
  
  2013年中国十大营销咨询公司南方略在客户SM重工,依据其全球化发展战略,在该企业实施了“组织变革项目”——(工业制造 2B 企业的 “定制化 + 全球化” 组织重构。南方略针对SM重工2B 工业客户 “定制化需求强、海外市场分散” 的痛点,以 “双架构并行 + 全球化协同”实现组织端支撑战略转型:
  
  1、架构适配:灯塔工厂 + 小微组织的 “刚柔结合”
  
  - 刚性基础:打造 12 座 “灯塔工厂”(数字化生产基地),集中突破 “高精度加工、柔性装配” 等核心能力,通过标准化生产降低定制化成本,单台设备制造成本降低 18%;
  
  - 柔性响应:拆分出 30+“小微组织”(如矿山机械定制组、新能源工程车组),直面客户需求,小微负责人拥有 “订单决策权、预算调配权”,定制化订单响应时间从 15 天缩短至 3 天。
  
  - 协同机制:建立 “灯塔工厂 - 小微组织” 对接会,每周同步 “标准化部件库存、定制化需求清单”,确保柔性需求与刚性产能匹配,定制化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40%。
  
  2、全球化组织:区域深耕 + 研发协同
  
  - 区域本地化:在德国(欧洲总部)、美国(北美总部)、印度(南亚总部)设立 3 大区域中心,配备 “销售  + 服务 + 备件” 全职能团队,本地化员工占比超 70%,海外客户服务响应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8 小时;
  
  - 研发全球化:搭建 “中国长沙 + 德国慕尼黑      + 美国芝加哥” 研发三角,聚焦不同区域技术需求(欧洲侧重环保合规、北美侧重智能控制),2023 年海外研发贡献占比达 35%,成功推出适配欧洲市场的 “电动挖掘机”。
  
  3、客户绑定:组织化共创机制
  
  - 成立 “客户共创委员会”:邀请 100 家核心客户(如中国建筑、必和必拓)加入,每季度召开需求对接会,客户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如矿山机械的 “重载底盘” 需求由客户提出并验证);
  
  - 服务组织前置:在大客户厂区附近设立 “驻场服务站”,配备专属工程师,设备故障率从 5% 降至 1.2%,核心客户复购率达 85%。
  
  三、组织端落地的四大核心共性规律
  
  南方略根据多年服务2B企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基于2B组织端特性的四大核心共性规律
  
  1、战略 - 组织适配:行业化与场景化并重
  
  - 底层逻辑:2B企业战略多聚焦 “定制化、全球化、生态化”,组织架构需精准适配 —— 制造类 2B(三一重工)需 “刚性产能 + 柔性响应” 双架构;服务类 2B(金蝶)需 “平台化支撑生态”;科技类 2B(中微)需 “矩阵式研发攻坚”,避免 “一刀切” 的标准化组织。
  
  2、协同机制:跨域化与客户化穿透
  
  - 底层逻辑:2B 业务需打通 “内部跨部门(研发 / 销售 / 服务)+ 外部跨角色(客户 / 伙伴 / 供应商)” 的协同壁垒,组织需建立 “跨域对接、客户嵌入” 的机制。四个案例均通过 “委员会、联合团队、服务前置” 实现协同(如三一的客户共创委员会、满帮的跨方服务组织)。
  
  3、人才体系:专业化与长期化绑定
  
  - 底层逻辑:2B企业核心竞争力多为“技术壁垒、行业经验、客户信任”,需打造“懂技术 + 懂行业” 的专业化人才,且通过长期激励绑定(如中微的持股、金蝶的生态积分),避免核心人才流失。
  
  4、组织迭代:动态化与数字化驱动
  
  - 底层逻辑:2B 市场技术迭代快、客户需求变,组织需建立 “数据监控 + 快速调整” 的迭代机制 —— 通过数字化工具(如三一重工的生产数据平台、金蝶的客户成功平台)监控组织效能,动态优化架构与机制。
  
  四、组织端落地的四大关键适配策略
  
  根据实践积累,南方略在服务客户落地战略时,针对 2B 组织端痛点,一般会采用四大关键适配策略。
  
  (一)针对“定制化与规模化矛盾”:双架构柔性组织体系
  
  1.刚性基础层:搭建“标准化产能 / 技术中台”(如三一的灯塔工厂、金蝶的技术中台),降低核心能力成本;
  
  1.柔性响应层:拆分“小微组织 / 行业事业部”(如三一的定制小微、金蝶的行业事业部),直面客户需求;
  
  1.协同接口:建立“基础层 - 响应层” 定期对接机制,同步需求与资源(如双周对接会、数据看板)。
  
  (二)针对“跨域协同低效”:客户嵌入型协同机制
  
  1.内部协同:成立“跨部门专项组”(如中微的客户专项组),由业务负责人牵头,授予决策权;
  
  1.客户协同:建立“客户共创委员会”“驻场服务组”(如三一、中微),让客户深度参与组织运作;
  
  1.生态协同:设立“生态合作部”,为伙伴提供 “接口、培训、流量” 支撑(如金蝶、满帮)。
  
  (三)针对“核心人才流失”:专业化长期激励体系
  
  1.人才画像定位:明确“技术专家(如中微的刻蚀专家)、行业顾问(如金蝶的制造行业专家)、客户经理(如满帮的大客户经理)”三类核心人才画像;
  
  1.长期激励绑定:推行 “股权激励 + 项目跟投 +  职业发展通道”(如中微的限制性股票、三一的海外晋升通道);
  
  1.能力培养:搭建 “内部导师制 + 外部联合培养”(如中微的硅谷引才、金蝶的行业培训)。
  
  (四)针对“组织僵化难迭代”:数字化动态调整体系
  
  1.组织效能指标:监控“定制化响应时间、跨域协同效率、客户续约率、研发转化率”等2B关键指标;
  
  1.数字化监控:搭建“组织效能看板”(如三一的生产交付看板、金蝶的客户成功看板),实时预警异常;
  
  1.迭代机制:每季度召开“组织 - 战略对齐会”,根据指标与战略变化调整架构 / 机制(如满帮的区域中心优化)。
  
  五、南方略的核心结论
  
  24年来,南方略服务企业1000多家,绝大多数是2B企业,2B企业组织端落地的本质是“战略适配的架构设计 + 跨域穿透的协同机制 + 专业绑定的人才体系 + 动态迭代的数字化驱动”的四维共振 :
  
  1、架构适配是基础 —— 需兼顾 “标准化效率” 与 “定制化响应”,支撑 2B 业务核心需求;
  
  2、协同机制是关键 —— 打通内外部壁垒,让组织成为 “连接客户与价值的枢纽”;
  
  3、人才绑定是核心 —— 专业化人才与长期激励结合,筑牢技术与服务壁垒;
  
  4、动态迭代是保障 —— 通过数字化监控及时调整,避免组织僵化跟不上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