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茂:国企过往五年战略规划的典型问题与历史镜鉴

分享到:


时间:  2025-07-29 浏览人数:  0

摘要:
  从1953年至今,我国共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同时逐步形成了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由党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公布实施的制度安排。


  国有企业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抓手。从过往 “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 的实践历程,到 “十五五” 规划的谋篇布局,一系列典型问题不断演化升级,既存在历史延续性的体制机制障碍,也面临新时代转型发展的全新挑战。以下通过梳理过往经验教训,深入剖析 “十五五” 规划核心问题,构建全周期问题防控体系。


  一、战略悬浮:脱离实际的定位偏差


  过往规划中,“战略与实际脱节”是高频问题。部分国企过度依赖行政导向,将“完成上级指标”作为规划核心,忽视市场需求与自身能力。


  1.某地方轻工国企在“十二五”规划中,未关注消费升级趋势,坚持扩大传统家电产能,导致规划期内库存积压超亿元;


  2.某装备制造国企在“十三五” 规划中盲目提出“三年进入世界 500 强”目标,脱离技术与资金实力,最终因过度扩张使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5%。


  3.这一问题在“十四五”期间仍有延续,中航集团在规划初期未充分预判新冠疫情对航空业的冲击,未及时调整市场布局与运力规划,2020年亏损额达144.1 亿元,凸显战略定位对突发风险的应对滞后。


  这类问题的本质是政绩导向短视化与市场敏感度不足的叠加,为“十五五” 战略定位敲响了警钟。此类问题应在市场洞察与战略定位阶段解决。


  二、刚性固化:缺乏弹性的规划机制


  “一制定就固化”是过往规划的顽疾。


  1.某能源国企在“十三五”初期制定的煤炭开发规划,因未预判“双碳”策加速推进,导致中期大量项目停摆,前期勘探投入损失超10 亿元;


  2.某贸易国企因调整流程繁琐,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时未能及时调整海外布局,损失订单超20 亿元。


  3.华润集团在“十四五” 应对零售市场变化时,从发现传统零售模式受电商冲击到启动战略调整,历经9个月审批流程,导致旗下零售业务市场份额被抢占,2021年营收增速较预期低8 个百分点。


  规划刚性过强的根源在于调整机制缺失与层级管理僵化,这一教训直接指向 “十五五” 规划动态调整体系的构建。此问题应在战略执行与监控过程之中解决。


  三、资源错配:新旧失衡的配置困境


  资源配置“重存量轻增量”是过往规划的突出短板。


  1.某电子国企“十二五”期间将80% 研发资源投入传统电子元件,仅 5% 投入半导体新材料,错失产业机遇;


  2.某汽车国企“十三五” 新能源转型中,因编制限制引不进电池研发人才,核心技术依赖外部合作,毛利率比同行低15个百分点。


  3.珠实集团“十四五”向 “智慧城市运营商”转型时,仍将 80% 资源投向传统城市建设业务,新兴业务投入不足20%,导致转型滞后。


  这类问题的深层原因是预算管理固化、人事机制僵化与考核导向偏差,为“十五五”资源配置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此类问题应在战略解码与资源预算阶段解决。


  四、创新低效:转化不足的研发困境


  过往规划中创新投入存在“重数量轻质量”与“重研发轻转化”的双重问题。 1.某科技国企“十二五”研发投入超50 亿元,但关键芯片领域投入仅占5%,始终未突破技术瓶颈;


  2.某材料国企“十三五”获得 200 余项专利,成果转化率不足8%,大量专利 “沉睡” 未产生价值。


  3.广西农垦集团“十四五”打造食品企业时,研发资金分散于非核心项目,核心技术投入不足,且农业新技术因缺乏产业链衔接难以转化,反映出创新体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这一问题在 “十五五” 科技创新规划中需重点破解。


  此类问题应在战略规划阶段解决。


  五、考核短视:重近轻远的导向偏差


  绩效考核与长期目标脱节制约着过往规划落地。


  1.某医药国企“十三五”虽提 “新药研发战略”,但因研发投入不纳入考核,各部门更倾向销售成熟药品,导致新药研发滞后2年;


  2.某基建国企“十二五”未跟踪项目进度,多个工程延期交付,违约金超 2 亿元。


  3.某能源装备制造国企“十四五”为短期业绩压缩研发投入,虽短期营收增长,但因缺乏技术储备,2023 年市场份额从15% 降至 8%。考核短视化的本质是激励机制与战略目标的背离,这一教训为 “十五五” 考核体系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类问题应在战略解码,战略执行与监控过程中解决。


  六、风控薄弱:形式主义的防控体系


  过往规划风险防控多停留在“纸面预案”。


  1.某海外投资国企“十三五”未评估东道国政治风险,项目因政权更迭遭遇政策限制,投资回收期延长至原计划3 倍;


  2.某化工国企“十二五”环保预案缺乏操作流程,污染事故时因应对混乱导致处罚金额翻倍。


  3.某外贸国企“十四五”未预判国际贸易政策风险,在关税壁垒冲击下2022 年出口亏损5000万元,暴露风险识别片面与应对低效的问题,这一短板在“十五五”全球化布局中尤为关键。


  此类问题应该市场洞察阶段解决。


  七、协同缺失:部门割据的规划壁垒


  1.过往规划常沦为“部门拼盘”,某综合性国企 “十三五”地产与文旅板块各自规划,同一城市出现同质化竞争;某制造国企业务部门扩产能时,人力资源部门未同步招聘技能人才,导致新生产线因缺工闲置半年。


  2.某大型通信企业“十四五”推进5G 建设时,网络部门与市场部门缺乏沟通,基站建成后用户使用率低,资源闲置。部门协同不足的根源是缺乏全局思维与跨部门机制,这一问题在 “十五五” 系统规划中需彻底破解。


  此类问题应在战略解码与战略执行阶段解决。


  回顾过往国有企业五年规划实践,一系列共性问题制约着规划效能的充分释放,这些问题既是历史教训,也为 “十五五” 规划提供了重要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