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怎样才能让有机农业变得更“有机”?
发布时间:2016-5-9 15:21:08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吾谷网 摘自:
  

近年来,随着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以及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成为众矢之的、成为罪魁祸首,很多市民谈之色变,部分人还通过组团、众筹等方式到偏僻的小山村买果蔬、杀生猪、宰牛羊,由于往来不便,有的人甚至将半头猪冰冻在冰箱长达一年之久,随后慢慢取用。


当下,这些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农业标准化、现代化,在他们眼里变得毫无吸引力,自然农耕、古法养殖、有机种养等方式又越来越多地回归到了公众的视线里,似乎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可是,有机农业真有那么神奇吗?它的作用是否被夸大了呢?


纵观全球,有机农业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中国有机农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最先在我国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可以说,中国的有机农业起步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中那么晚。在我国,有机农业被定义为: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在国外,有机农业又是怎么的一番景象呢?


一、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


在很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同样要受到政府管理部门或第三方监督机构的高度监管或监测。目前,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及其他国家对有机农产品的规定,基本上都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设定的框架标准的基础上界定的。


1972年成立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总部位于德国,该机构积极联合各成员国,致力于发展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业体系,在确保全世界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2005年,该联盟制定了《有机农业的原则》,被各国公认为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国际指导准则。虽然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实却并非那么美好。


《芝加哥论坛报》曾报道,在科罗拉多州有一家大型有机奶牛场存在违规行为。报道称,该农场饲养的奶牛超过5000头,它们几乎以单一的谷物为食,唯一的户外活动也仅限于饲养场内。美国国家有机工程对有机畜牧业提出的要求是:“有机牲畜的生产商必须建立并维护与动物的健康和自然行为相吻合的牲畜生活条件,一是确保能够接触到户外、阴凉处、活动场所、新鲜空气以及适合物种的直接的太阳光线、气候和环境;二是确保能够到适合反刍动物活动的牧场上去活动。”可是,科罗拉多属于干旱的地方,很难有足够的场地和草资源达到奶牛放牧吃草的要求。


英国的全国性综合日报《卫报》也曾曝光过有机食品的一些不光彩之处。比如,在2009年,英国贸易标准局进行过一项严格的调查,发现一家名为“One Food Limited”的公司从杂货铺购进非有机食品,然后进行重新加工和包装,最后竟然堂而皇之地将其作为有机食品在全国销售。在被相关部门制裁之前,该项行为已经运行了长达5年之久。


此外,还有报道称,德国下萨克森州约150家养鸡场涉嫌未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将普通散养或圈养鸡所生的蛋当作有机鸡蛋出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我们没必要太迷信国外的有机农业有多么美好,他们同样有漏洞。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有机农业标准发展种养殖,取得的效果同样不会比发达国家差。


二、国内有机农业“怪圈”频现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繁荣昌盛,腰包鼓起来的中国老百姓开始对健康有机的农产品越来越偏爱,有机农业一直在稳步发展。然而,一切似乎看起来很美,实际上不少有机农产品的经营开始陷入了信任危机,涉及到生产、认证、销售等方方面面。


1、生产环节——谁来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有机产品》对我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销售、管理体系做出了统一的规定,要求有机农产品务必来自严格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质量上一定要达到国家标准。


在国内大部分发展有机农业的地区,广大农户都认为有机农产品是块“金字招牌”,并因此发了家、致了富,所以大伙都深知这块牌子的重要性,更不会随便砸了它。在我国的绝大多数有机种植基地,肥料用的是腐熟的有机肥,防病除害用的是诱蚜黄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生物手段,为防止外人随意进入,有条件的基地还成立了巡逻队。


就生产成本而言,有机农产品要比一般农产品高出很多。拿城市居民消费最多的有机小白菜为例,每种植一亩有机小白菜所包含的种子、有机肥、防病虫设施设备、人工、认证管理费等大约为6000(该费用随地域不同会有一定差别),每亩产量600公斤左右,因此每公斤有机小白菜的生产成本在10元左右,比种植普通小白菜翻了好几番,售价自然也要贵上好几倍。


正因为有机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售价好,加之与普通农产品在外观上差异不大,也有生产者为了追求高利益,动起了歪脑筋,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严格按有关标准作业。个别农民私下里坦言:“为了增加产量和提升卖相,偷偷使用过化学合成的肥料和农药”;也有农民感到无奈:“尽管国家制定了有机标准,但平时并没有多少执法部门来监管,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基本上凭良心做事”。


调查发现,我国有机农产品监管职责的确存在交叉和空档。农业部门管生产,认监委管认证,工商部门管流通,卫生部门管餐桌,似乎每个部门都管得上,但又不全说了算。“多头管理、推诿扯皮”搞不好有机农业,全程监管需要管理创新和细化责任,让优者胜、劣者汰,这既是对生产者的激励,也是对消费者的负责。


2、认证环节——乱象丛生?


国内较为有名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主要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20多家,这些认证机构遵循严谨的认证程序,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含金量很高。


但出于不法利益的驱动,暗地里却逐渐形成了一条未被官方认可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产业链,甚至有一些不法中介或机构声称只要花两三万块钱,就能帮忙搞定有机认证。换句话说,只要交了钱,这些非法中介或机构就会派专员负责申请、审核、实地检查等认证等全套服务,不让雇主费神费脑、费心费力。正因如此,不少企业负责人时常会收到这些中介或机构的电话,不胜其扰。他们普遍认为,有机认证如果能轻易拿来买卖,整个市场就要乱了套了。


此外,部分包装企业也瞅到了有机农产品的这块蛋糕,于是不加鉴别地帮客户印制有机认证等各类标签,或是直接印制有机标签等拿出来售卖,给别有用心的人带来了有空可钻的便利。有些不法之徒经不起巨大利润的诱惑,把收购的普通农产品经简单加工包装后,直接贴上假冒有机标识,获利瞬间翻番,却不知带给诚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伤害有多深。


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我国有机食品认证资质审查应该更加规范和严格,特别对一些中介公司从中承揽认证业务,扰乱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体系,更应该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和从重惩治。


3、销售环节——真假李逵?


有关机构曾经做过市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不清楚,他们容易把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混为一谈,认知上更多的体现在“价格贵、口感好、有营养、无污染”等特征上,因此很难正确鉴别出有机农产品的真伪。


情况远不止于此,很多超市的管理者也未完全搞懂有机农产品为何物。比如,有些农产品带了“有机”两字,却未见任何认证标识,超市方解释道,这只是一种习惯说法,就好像农贸市场上把除白羽肉鸡之外的黄鸡、麻鸡等均称之为土鸡。除了“有机”两字不严谨地随意乱贴,还有的农产品包装上只印制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却没有看到任何有关认证机构的标识。而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标注认证机构的标识或机构名称。


另外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某些“有机农产品”认证已过期或被撤销。专家提醒,消费者一旦不能确认有机农产品是否真实,可以通过手机登录到“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进行查询,此时是李逵还是李鬼,定将瞬时现形。


现实生活中,以上现象毕竟只占少数,笔者在此将其列举出来,并非对我国有机农业有过多的谴责,而是为了让不法行为无所遁形,让真正推进有机农业发展的辛勤耕耘者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让有机农业在中国根基更牢,更“有机”会。


三、有机农业“怪圈”如何破局


有机农业发展虽然一路坎坷,然值得庆幸的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砺,也涌现出不少先行者和破局者,他们为我国的有机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在江西省中西北边陲,有一个山区县——万载县,如今已成功打造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享有“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的美誉。万载从1999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经过17年的经营,有机农业基础较为殷实,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创建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是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万载已有水稻、芦笋、木姜、草莓、小葱、百合、蜂蜜、山茶油等几十个品种通过了ECOCERTBCS等权威有机认证。建成有机食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关联下游企业100多家,有1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进入国际市场,产品销往欧洲、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5500多万美元,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每逢节假日,位于万载县三兴镇的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区总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游玩。有机农业的生产全过程让市民们眼界大开,他们欣慰地表示:“以前购买果蔬也不知道产自何地,环境如何,有无违禁药肥,有点蒙圈,现在来到万载就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万载县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境内西、南、北三面重峦叠嶂,东部平原沃野,“三江两河十八水”网络全县,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达67.27%。所在区域地貌多样、山谷相同、山脉纵横、河渠交织、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条件好、无霜较长,具有发展有机食品原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环境好,有机产品售价高,农民安居乐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光彩四溢。品质好,有机产品就算售价高一些,大家也愿意接受,毕竟吃得放心,同时还能利用假期、带着家人到有机农业基地游有机园、采有机果,零距离亲近大自然,感受万物生长的来之不易。


当然,全国有机农业做得好的地区还很多,不胜枚举。而在笔者看来,真正要做好有机农业,应该做好八个字:内外兼修、质量兼顾。


一是对“内”要以“质”为本。有机农产品必须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有机农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要求;生产者在有机农业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追踪功能和完整的生产、销售的档案,以方便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找到任一环节的关键由来,将责任落实到人;有机农产品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设立使人信服的较高门槛,避免鱼龙混杂的现象发生,同时有机认证已过期或被撤销的要及时让消费者知晓,或是引导消费者能较为便捷地查询到。唯有这样,“有机”两字才能被社会广泛认可,人们才愿意为有机农产品买单。


二是对“外”要适“量”为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种类型。三者都属于安全农产品的范畴,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保障了人民日常生活需要。无公害农产品重点突出安全因素控制,绿色食品既注重安全因素控制,还强调产品营养和优质。我们可以认为,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有机食品要求则更高,主要是重视对影响生态环境因素的控制。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缺一不可。这种认证结构和发展模式,既适应了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调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也满足了不同消费类型和层次的市场选择,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发展的客观必然。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有机农业能完全成为主流,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保障安全农产品供给充足的前提下,科学开发有机农业的合理份额,达到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良好局面。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