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企业自媒体?
发布时间:2016-4-8 14:41:19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虎嗅 美通社 摘自:
  

“我更愿意把新媒体理解为一个生产方式的变化,媒体要正视今天的变化,要从成本、生产方式这个角度来理解今天的自媒体或民间力量的崛起。对企业来讲,内容和传播肯定要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布局和价值,服务于你的消费者,而不是说随波逐流,跟随一些花边、泡沫的东西。”在美通社2016媒体趋势高层访谈上,FT中文网专栏作家、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如是说。


以下为徐达内先生的访谈实录:


传统媒体人“出逃”愈演愈烈


传统媒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显得张皇失措。从2014年开始,用“雪崩”或“衰退”来形容传统媒体都是可以的,到了2015年,这种趋势更加严重,甚至带有一定恐慌的因素。我们看到大量传统媒体人出走,一些传统媒体关停,这是我们在谈“媒体行业变化趋势”中不可避免要提及的。我就是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现在回头去看很多朋友、前同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逃离,加速地逃离传统媒体。当然我一直相信传统媒体人有他的价值,我还有很多很优秀的同事也在坚守,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但是你会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形态的变更、代季的替换。这是我对2015年整个媒体行业印象最深的事。


任何一场重大变化发生时,总有一些混乱,这是很正常的。1997年我大学毕业时,刚好赶上媒体技术变革—从铅字印刷到激光排版;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又经历了门户网站的崛起;而过去的20142015年移动互联网又更加迅速地取代了PC互联网。其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经历了这三场革命,纸媒最黄金的年代、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时代都感受过。


内容创业大潮来袭,带来哪些变化?


徐达内说自己更喜欢用内容创业者来形容如今的媒体人。事实上,今天很多的微信公号已经机构化了,不再是一个人的“自”媒体。而内容创业也不仅仅局限在自媒体的概念里了。


1、成本结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UGC带来什么变化?最重要的是改变成本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我理解的“内容创业”跟“新媒体”还是有所差别。说到新媒体,你有可能会说是介质的变化:过去是一张纸,五年前是电脑屏幕,今天是一个手机。但我更愿意把新媒体理解为生产方式的变化:过去垄断在少数人手里(当然这个垄断不一定是贬义词),今天权利下放,更多人拥有内容生产能力。过去谈生产内容,我们可能要花重金聘请好的记者编辑。今天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内容生产也会极大地依托于UGC,草根内容生产者。我们今天谈移动互联网、谈新媒体,最核心问题就在于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


2、盈利模式发生变化


广告是所有媒体这么多年来最经典的盈利模式,甚至某种程度上就是唯一的模式。但今天为什么要用“内容创业”这个词?因为内容创业生产出来的有可能不是广告模式。


说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你告诉投资人我今天生产的产品是广告模式, 投资人立马会估算出这个产品的市场价值。但如果你以内容为切入点,从衣食住行推荐,到生老病死安排,从星象运势解读,到内幕独家披露,就会有多种盈利模式。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微信已经做了一个好榜样,文章写得好是可以赞赏的,一篇文章几万赞赏也是可能的。当然,内容本身不一定是刚性需求,虽然滴滴打车可能是一个出行的刚性需求,饿了么也是一个解决吃饭问题的刚性需求。


内容其实是一个高频消费,我们经常去消费内容,内容带来的精神愉悦以及自我认知,让用户和内容创业者彼此之间摩擦出了更细腻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带来的用户粘性让人们更愿意买单。比如说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一群内容创业者,他真的不一定是在做媒体,更不要说是做广告,但以内容为主的自媒体有不少估值过千万、过亿,例如罗辑思维估值13.2亿、12缸汽车1.5亿、一条视频1.5亿美金等……这个数字正呈直线上升趋势,内容创业的版图正一块块扩张。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三大法宝


避免同质化


因为这一年来也跟很多自媒体打过交道,坦白讲,非常多的自媒体可能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公信,因为毕竟媒体机构有它的一套规章制度。所以传统媒体还是有很好的存在价值,但是要避免同质化。


避免盲目融合


我也听到、看到过非常多的传统媒体试图做媒介融合转型,其实挺难的。不了解市场真正需要什么,盲目跟风新的传播形态,想融合就融合是不现实的,结果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对我们这一代媒体人来讲,如果直到今天还坚守在媒体机构里,我觉得也没关系。好的传统媒体不管介质是什么,都有它的生存价值,核心是你的内容做的好不好。


瞄准垂直细分领域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微信公众号的竞争肯定是红海,一千多万,大家算一下可能几十个人就平均拥有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微信公众号可能有几十个读者,平均可能几十个微信用户就要拥有一个公众号,这是很恐怖的数据。所以,我一直建议垂直细分,找对人群,然后做透做精准,它就有价值,实现产业链的衔接。现在越来越多做的好的,或者有一定商业价值的自媒体,往往都会选择一个非常非常细分的点。


我们需要怎样的企业自媒体?


不要盲目迷信粉丝数和阅读量10+


在企业做传播的很多朋友在问: 怎样经营企业自媒体?是去卖萌、搞怪、甚至赠送礼品,然后吸引非常多的转发量?还是就做好自己的宣传推广?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关键要看企业本身希望达到怎样的目的。


对有些企业来讲,如果它的产品就是为了吸引最多的受众,是一个大众消费品,那么它可能会采取上述这种方式,像一个媒体那样去追求“量”,然后构筑生态,藉此获得收益。但更多企业做自媒体的目的,恐怕还是要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布局和价值。昨天有一个企业负责人来问我,说他们也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花了很多钱投了很多渠道,但阅读量仍不高,永远不可能产生10+,怎么办?我说,如果产生10+就不对了,发个段子有10+,但对你有什么意义呢?


以人为中心


企业运营自媒体,要先搞清楚你的粉丝都是哪些人?要服务于你的消费者,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直接上来就盲目发布内容,我觉得这是核心!例如,杜蕾斯要强调品牌调性中一些年轻人的成分,甚至可以做一些引爆话题的内容;但海尔、万达这类企业却要给消费者一种庄重感,一种质量可靠的感觉。这些都跟企业本身想要在市场上树立的形象、想到打入的消费阶层相匹配的。对企业来讲,自媒体是PR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内容营销,把品牌传播做得更完美。


是否做垂直精准跟企业定位相关


很多企业觉得自媒体没必要做成和媒体属性一样的东西,其实任何的企业都可以做成一个垂直媒体,只是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跟企业的产品、自身定位有关。回到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来讲,我们肯定希望每个账号做得精细一些,例如像通用这样的大型企业,就有很多不同的自媒体账号。


此外,2016年运营自媒体肯定会经历一些考验,毕竟早期红利已被侵占。这时自我激励是必要的,如果你相信这件事,觉得这件事情是你热爱并有希望的,要给自己打鸡血,然后给自己一点时间,毕竟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清楚最想获得的是什么


企业运营自媒体,最看重什么?是点击率阅读数,还是读者的表扬批评,内行的许可?这个也挺重要。为什么?我觉得做我们这行,除了物质收益外,最重要的是自我满足、成就感,这恐怕是别的职业很难获得的。当然阅读量、掌声喝彩肯定是一方面,没有这些我们干嘛要做自媒体?所以你今天会发现,有时候我们真的很迷茫:为什么我做的这件事赢得的掌声那么少?我们经常会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如果好的内容没有人欣赏,其实挺悲哀的。


早几年,我在 《金融时报》FT中文网开设专栏《媒体札记》,探寻中国的舆论生态,热评冷析,亦庄亦谐;后来,数据可视化加媒体札记,文理科相结合,做出了第一个新媒体排行榜,现在新媒体排行榜拥有中国最专业的团队。当然,衡量它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多样的,点击率、品牌、投资,我觉得这些不同层次的价值,可以给到我不同的满足,这个满足不仅仅来自于心里满足,甚至来自外界的认可,这恰恰是我在新榜这一年多努力去做的,并且越做越好的事。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