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从亏损30亿到盈利1.5亿,李宁真的能拯救“李宁”吗?
发布时间:2016-10-28 15:48:27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快消观察家 摘自:
  

2015年,李宁52岁,他创办的运动品牌“李宁”25岁。


52岁的李宁曾经历数次人生起伏,而25岁的“李宁”品牌也走得着实不易。


(一)李宁的25


1988年,一架从汉城飞回的飞机落在北京机场,抵达厅早已人山人海,等中国奥运代表团一出现,抵达厅内便一片欢呼和掌声。


而在十几米外,一个身影正落寞地拖着行李独自走着,他就是李宁。


几天前的汉城奥运会上,李宁旧伤复发,输得狼狈,但他依旧坚持在完成每个动作后,保持那个“李宁式”的笑容。


比赛结束后,国内骂声一片,还有人寄来了绳子和刀片让他自杀。


这一年,李宁25岁,没人再提起他曾独揽321铜的辉煌,他从神坛跌下,跌得很惨。


(二)“李宁”火了


1988那年机场,有一个人捧着鲜花来接机,他就是李宁的忘年之交李经纬。李宁曾多次说过:“从我个人来讲,如果没有李经纬,我甚至没有勇气来创业。”


那年年底,李宁就宣布了退役。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出任广西体委副主任,或者担任国家体操队教练,但他都放弃了,义无反顾地选择投奔李经纬,加盟健力宝,正式由体坛转商海。


加入健力宝后不久,李经纬便多次劝说李宁,鼓励他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体育用品公司。


而此时世界体育用品市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阿迪达斯全球销售额首次被耐克超越,体育用品行业的竞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1990年,健力宝一栋五层楼大型仓库被改建为健力宝服装厂,李宁任总经理,服装为“李宁牌”。凭借着健力宝集团的财力和亚运会的影响力,“李宁”品牌一诞生就迅速走红。


1990年亚运会前,健力宝耗资300万主办亚运会火炬接力活动,李宁身穿雪白的“李宁”牌运动服,接过亚运圣火火种,出现在青藏高原。而在数千公里外的北京,国家领导人身着“李宁”牌服装亮相,25亿人通过电视见证了这一时刻。


“李宁”火了,当月就收到了1500万的订单,仅仅时隔两年,商人李宁接过运动员李宁跌落的接力棒,重新站了起来。


(三)跻身龙头


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制鞋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中低端市场开始野蛮生长。


而在中端市场,已经脱离了健力宝集团的李宁公司也遇到了发展瓶颈。从1993年到1996年,李宁集团每年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都在100%以上,1996年年销售额达到了6.7亿,但经过六年的快速增长后,到1997年,增长速度戛然而止,一直徘徊在7亿左右。


当时,国内旅游鞋十分时髦,而双星瞄准了这一市场契机,获得了飞速发展,由于旅游鞋在功能上对运动鞋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很快,双星便分流了李宁的部分市场。


除了双星,在正面抗争上,李宁也遭遇了对手——康威,比李宁早4年创办的康威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它在全国二线城市广铺销售终端,赞助各种体育赛事。


面对冲击,李宁一直没有放弃突围,经过长达7年的调整,终于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市值300亿港元,李宁身家飙升至16亿元。


正当人们期待李宁会进一步有大动作时,李宁却决定功成身退。他希望“李宁”品牌能够真正有一天做到去李宁化。将李宁的精神融入产品,同时,将李宁个人的影响降至最低,这样,公司才能在“后李宁时代”也能继续发展繁荣下去。


但,李宁公司真的能如愿“去李宁化”吗?


(四)奥运之争


2007118日,李宁公司总部发布了2008奥运战略,发布会的名称是“英雄聚首,剑指2008”,霸气中透着点火药味。


当时有人推断,2008年中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将有可能达到300亿元。谁会成为最大的赢家?李宁公司想借此一搏。


于是,李宁公司迅速调整公司战略,将国际化、专业化定为战略目标。而在此之前,其早已展开了一系列国际化合作。


20046月,李宁公司与西班牙篮协签约,两个月后,李宁篮球装备伴随着西班牙篮球队扬威雅典奥运会。9月,李宁品牌便顺势推出篮球鞋Free Jumper系列,成为国内第一个进军专业篮球市场的品牌。


20076月,尝到甜头的李宁品牌决定再度与西班牙合作,成为西班牙代表团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官方装备供应商。


这一次,李宁的野心更大,想击败耐克和阿迪,在自己的地盘上借着奥运营销一把,趁机跻身高端市场。最初,李宁积极参与竞标,力争成为中国奥委会官方合作伙伴,可惜最终不敌阿迪达斯。


阿迪达斯虽然以13亿元拿下了北京奥运会的官方合作伙伴,但是,在200888日开幕式上,当李宁手握“祥云”火炬,环绕在鸟巢上空奔跑时,人们再次记起了李宁和他的“李宁”牌。


奥运会后一年,李宁订单狂增。2009年,李宁以年销售额83.87亿元成功超越阿迪达斯,撬动了多年来阿迪达斯位列中国市场第二的位置。


18岁的“李宁”,是当年最大的黑马,在北京奥运会上完成了成人礼。


(五)遭遇滑铁卢


“后北京奥运”时代,李宁公司加快了扩张步伐,门店数量从2008年的5000家,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8000多家,营业额一路攀升,到2010年年营业额一度达到94.78亿元,直逼100亿大关。


而根据当时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GI《体育用品情报》公布的信息,在全球体育用品产业公司的市值排名中,李宁公司位列世界综合运动品牌前四强。


彼时的“李宁”雄心勃勃,计划5年内要超越耐克。


那如何才能超越耐克?


当时担任“李宁”行政总裁的张志勇给出了答案——品牌重塑,瞄准90后市场。


当时张志勇认为,2008年以前的5年是产业爆发期,主要驱动力是分销,就是多开店,而2008年以后进入了稳定的成长期,这时的核心竞争力则是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


有人说,李宁从青少年出发进行品牌重塑,是在效仿耐克。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耐克也一度面临转型,而它的突破口就是青少年市场。为了迎合这一群体,耐克加大产品设计研发的资金,在设计上有叛逆性的潮流感;在营销上,与乔丹、巴克利、阿加西等体育明星签约,将产品与明星的精神融为一体,将产品打造为一种态度。


于是,在2010827日,李宁品牌生日这一天,李宁公司发布了新商标和新口号——“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


然而,拥抱90后”的策略却给李宁品牌带来了几近灾难性的打击,那些原本属于李宁的忠实消费者对于新的商标和口号感到陌生,而为了打入高端市场的提价行为,也让原来的消费群体感到受伤,一时间,大批固有的消费群体开始转向,寻找可替代的品牌,而此时,安踏等晋江系运动品牌崛起。


另一方面,李宁在定位上一直摇摆于“休闲”与“专业体育”之间,虽然在口号和商标上做了改变,但是,产品本身因为定位不清晰,既未能在研发上做得更深入,没能成为更专业的体育运动品,也没有在设计上做到极致的潮流,未能成功在产品中融入更有态度的体验,反而让“80后”疏远,“90后”不接受。


这一年,李宁品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百亿大关在眼前,却终究未能跨过。


(六)“李宁”的25


北京奥运确实让整个体育用品市场火了好一阵,人们借助社会对体育的热潮,纷纷增开店铺,加大生产。


然而,到了2010年下半年,整个体育用品行业因为过度生产,高企的库存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李宁公司也被卷其中。到2011年,利润同比下降了65%,已初见端倪。


但面对市场的颓势,李宁公司却决定铤而走险,策略更加激进。于20125月,狂掷20亿元成为CBA联赛主赞助商;10月,又以101亿美元的高价签下NBA巨星德怀恩▪韦德;12月,启动“渠道复兴计划”,预计耗资14亿至18亿元,短短三个月大手笔花费了近50亿元。


但是,巨额的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到2012年,“李宁”关闭了1800家门店,亏损19.79亿元,这是李宁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随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到2014年累计亏损超30亿,资金链告急,6月底,公司净现金仅为2.67亿。而服务了多年的“大管家”张志勇也宣布离开,频繁空降的高管,也让企业文化和政策变得摇摆不定。


2015年,李宁决定出山拯救“李宁”,将宣传语重新改回“一切皆有可能”。


回归不久,李宁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晰定位、拥抱智能装备、发力电商。


▪明晰定位


李宁意识到了产品才是一切的根本,于是,他明晰了“专注体育运动”的定位,并将重心转移到产品和渠道,如篮球产品去年零售流水增长43%。在门店配送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减少库存增加效率。加上大量旧有库存消化尽后,新品带来更高毛利。李宁自营门店占比在2015年底已达61.7%,早前仅20%


▪拥抱智能


2015年春天,李宁开通微博,小米雷军成为了他的第一个粉丝,这引发了外界的种种猜想。在316日,李宁公司宣布转向“智能运动”领域,股价连涨5天。随后,李宁有了一系列的动作,与小米等公司合作,研发智能穿戴设备,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智能跑鞋销量达40万双。


▪发力电商


同时,布局电商、铺开O2O也成为了重心,电商渠道销售由2014年的5%提高至25%~30%,那一年“双十一”天猫平台上李宁品牌整体交易额超2亿元。


此外,李宁公司开始重启扩张计划,当年销售点净增加507个达6133个,其中直营销售点净增313个,经销商销售点净增加194个。这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重新恢复扩张,也是在连续亏损三年,亏损近30亿后,2015年“李宁”终于恢复盈利。


这一年,“李宁”25岁,创始人李宁52岁。


25岁的李宁曾跌落又爬起,25岁的“李宁”也爬了起来,尽管看上去还有些摇摇晃晃,但“一切皆有可能”。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