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轲见证76岁老董事长徐传化的艺术人生

分享到:


时间:  2010-12-29 浏览人数:  311

摘要:刘祖轲见证76岁老董事长徐传化的艺术人生
徐传化193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党校在职研究生,1980年参加工作,高级经济师。现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党建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工商联会长,杭州市政协常委等职务。
  1986年父亲徐传化为给徐冠巨治病办起生产液体肥皂的家庭作坊,是为传化集团前身。1995年传化集团正式成立。
  1986年,徐冠巨的父亲徐传化为给患溶血性贫血的徐冠巨治病,办起了生产液体肥皂的家庭作坊(也就是传化集团的前身),1995年传化集团正式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传化”形成了精细化工、日用化工、高科技农业、物流与商贸四大产业为核心,资本运营与实业经营互动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传化"商标还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传化集团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人事部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传化集团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全国光彩之星"、"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十佳民营企业"、浙江省首批"诚信企业"、"浙江省模范纳税大户"、"浙江省最佳效益"和"浙江省最大工业企业"等称号,并被农业部确定为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

二胡一曲,观者云集

弹琵琶

吹唢呐

南方略总经理刘祖轲与传化董事长徐传化老先生

  萧山人常常用“喝头口水”来比喻第一个做一件事的人,类似于鲁迅先生提到过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萧山宁围镇,有一位创业者的秘诀就是“喝头口水”,他依靠着这一法宝获得了成功。他,就是传化集团的创始人,现担任该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徐传化。

  徐传化的儿子徐冠巨是这样评价父亲的,“有开放意识,敢喝‘头口水’,吃苦耐劳,包容失败的胸怀。”喜欢喝“头口水”的徐传化,有时候喝到的不一定都是甘甜的泉水,这就需要“包容失败”。当然,越到后来,他喝到的“口头水”更多是甘甜的泉水。

  爱学习——

  事业永不满足

  今年已经73岁的徐传化没有进学校读过一天书,按照他的话他是一块“白木头”。然而,他却是一个好奇、好学的人。看到别人会而自己不会的技能,他都想学。虽然没上过学,可是,当村里夜校来扫盲的时候,他学得比谁都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硬是脱了盲。如今,他仍然没有停止学习:他把一份有用的资料复印、放大,把自己读不出来的字用笔划出来,随时请教周围的亲友或同事。目前的他,尽管书写仍有困难,但是一份文件读出来基本没有问题。

  徐传化的致富得益于他的学习。他是村里第一个盖楼房的人。当初村里别人住的还是草棚,他的楼房在村里十分显眼,一度成了村里标志性建筑。徐家盖得起楼房是因为他那年苗木卖得很好。他种苗木的本事是跟邻村的一位“万元户”学的。两年前,他听说邻村的苗木大户老戴卖苗木赚了大钱,于是,对种苗木一无所知的徐传化立即赶过去求教。后来,他帮助苗木大户找到了当时紧缺的五针松,获得信任后得到老戴的指点,在村里率先种起了苗木,两年后获得了10多万元的收入。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天文数字。他用这笔收入盖起了楼房。

  他也是村里第一个办厂的人。得到一位朋友的指点后,他在家里弄了口大缸,做起了液体洗衣剂。起初他们从上海请来了“星期日工程师”,后来他不断学习,掌握了配方和工艺方法。其间,为了掌握关键工艺,他花2000元钱买了技术人员嘴里一个“盐”字,学费有点高昂,但却成了传化开发技术的动因,慢慢步入了正轨,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爱“时髦”——

  注重生活品质

  萧山的农民以勤劳而远近闻名,特别是宁围镇一带的农民更是如此,他们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在生活方面很“不想通”。徐传化很勤劳,可是,却是一个很“想通”的人。他喜欢追求时尚的生活。他在村里有很多“第一”:第一个装电灯、有线广播、电话,第一个买来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第一个买汽车……这些“第一”,都是徐传化所喝的“头口水”。

  徐传化是村里第一个上台演奏乐器的人。创办企业前,他和普通的农民一样,以种地为生。可是,和普通农民“一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不同的是,他的生活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30岁那年,他从一位下乡的知识青年那里学会了二胡、笛子。每当从田间劳作归来,总喜欢坐在家里拉拉二胡,吹吹笛子。后来,又学会了吹琐呐,弹奏琵琶。

  徐传化身体很好。在他一手创立的传化艺术团里,他和年轻人一起走南闯北,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他都会活跃在舞台上。看着他硬朗的身体,人们很难把这个老人和73岁联系在一起。徐传化有一套自己的养生秘诀,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控制、三个忘记”:控制饮食,吃饭7分饱;控制睡眠,每天大约睡7小时;控制体重,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跑跑步,举举哑铃;控制情绪,要“忘记年龄,忘记仇人,忘记疾病”,保持乐观快乐的心情。

  爱文艺——

  为乡亲带来快乐

  徐传化的第十八次“头口水”,就是成立传化艺术团。这次头口水喝得他每年倒贴100多万元,但他觉得是喝得最舒服、最得意、最开心的一次。

  随着传化集团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曾经叱咤一方的企业创始人徐传化渐渐淡出了企业员工们的视野,远离他曾经奋斗多年的商界。而在另一个领域,徐传化却十分活跃:他带着传化艺术团活跃在杭州及附近的城镇乡村,为老百姓带去欢声笑语。

  传化艺术团以前是员工兼职的,演出也比较“业余”。后来,徐传化着手对艺术团进行改造,在4年前挂牌成立,使之变成“正规军”,他自任团长。为了保证演出水准,艺术团添置了一流的演出设备,并且招兵买马,从绍兴等地招了来一批科班出身的演员,而且个个都有绝活,比如:张婷的越剧、樊宇楠的莲花落、赵玉燕的绍剧以及徐滔的小品等。艺术团还请来胡兆海、翁仁康、黄宪高等一些曲艺“大牌”担任顾问。艺术团的水准是专业的,可是,演出的场地却以农村为主,演出曲目也都是以莲花落、越剧等地方戏为主,而且滑稽喜剧占了多数,所以,每到一处,都能为群众带去欢声笑语。徐传化在舞台上是一个幕后英雄,每次演出的开场锣都是他敲响的,然后便是伴奏,唱越剧时的主胡、唱莲花落时的琵琶、唱绍剧时的板胡都是徐传化演奏的。休息时他也和演员一样,站在舞台旁吃快餐。

  身为团长,演员在演出中出现问题时,他从不马上批评,而是“冷处理”,放在几天以后再和演员进行交流、沟通,语气温和得好像是邻家老大爷,令演员们感动、感激。

  和别的几次“头口水”不同的是,艺术团成立至今,从来没有赢利过。演员的工资、车辆交通费、舞美灯光等费用都是企业出,尽管在演出时承办单位也有补贴,那只是杯水车薪。每年,艺术团要“亏损”100多万元。徐传化却认为一点都不亏,当他看到台下观看演出的乡亲们一张张笑脸时,心中比吃了蜜还甜。他认为乡亲们的快乐是无价的。